即将来临的双十一会成为2017智慧零售元年的一个新注释。
谈起这轮零售变革背后的驱动逻辑,大家大概可以从三个维度考虑。
供给端,网络技术赋能线下,使人货场愈加数据化、自动化;需要端,中产崛起推进消费升级,年轻一代追求个性和品质;更为要紧的是商业本质,线上的玩家将流量做到极致之后,渐渐意识到线下实体业的重要程度,同时线上线下拓客本钱没了明显差距,电子商务纷纷布局线下,实体零售商逐步强化线上。
从阿里、苏宁和京东三大电子商务巨头的零售达成路径上看,无论是参股或回收,还是革新业态门店经营,都是为了达成优质服务体验落地和便利性与本钱优化等等。
最后,达成网络化的线下资产和站点网点资源的价值都会被重估。
经营面临痛点也意味着拐点到来无论是电子商务,还是实体零售商,单一的线上或线下模式都面临不一样的经营痛点。
电子商务虽然成为消费主流,但单一流量模式也开始显示出市场增长疲软。
线上高速增长期已过,流量红利消失后线上业务天花板开始显现。
实体百货、商超、便利店等传统零售则面临效率低下、Supply chain冗长、跨地区很难整理等挑战很难盈利,他们急切需要围绕用户和数据做文章,用场景导流。
二者强烈的转型需要也意味着,线上和线下的拐点出现。
所以大家看到,巨头们纷纷强强联合或者充分发挥已拥有的线下基因优势,如阿里和三江、苏宁的双线模式、京东和永辉、网易严选和万科、小米生态链抢摊线下等等。
阿里更多是基于平台思路,打通产业链,而不是主导去做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
阿里参股百货(银泰)和超市(三江购物),与百联集团策略合作;投资盒马鲜生和易果生鲜,加之自己天猫生鲜,健全生鲜范围线上线下的布局。
除此之外,推进淘咖啡、无人汽车超市、智能家居、天猫小店等,都是围绕体验和效率展开,其强大的技术后台和用户数据是阿里新零售的护城河。
从广义上来讲,苏宁在2012年就开了智慧零售先河,当年他们正式提出线上线下融合模式,2013年品牌升级为苏宁云商。
有趣的是,这两年苏宁也都是电子商务巨头里率先开始双十一预热大会的。
今年苏宁易购总裁侯恩龙用更三全三化来落地概括苏宁的智慧零售理念,即全途径、全产业、全客群和场景化、自动化、个性化。
苏宁线上和线下的磨合已经有多年,其线下经验是其智慧零售进步的先发优势。
除去升级的苏宁云店、途径下沉的农村直营店外,其他业态也在推进中,思路是大店更全、小店更专。
苏宁的店铺从地域、人群和属性来讲都较为全方位,大型店有云店和旗舰店(主要设立于一线城市的核心商圈,定坐落于为买家提供舒适、丰富的购物体验),中型店包含中心店、社区店(设立于一二线城市非核心地段的社区商圈,与县级市场开设的3000平米业态),县镇店,与一站式母婴体验中心红孩子店。
京东的新零售则是以自有物流和Supply chain为核心,入股永辉超市,与沃尔玛策略合作,拓展代理便利店、试水办公室无人值守迷你超市等等。
下沉用户市场可能是最后的流量红利依据国家统计局、天风证券研究所统计显示,现在三线城市的人口规模是一线城市的6倍左右。
三四线城市的居民人均GDP正处在3000-5000USD这一要紧的门槛值,参考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消费升级在这一阶段集中体现,买家对品牌品质的需要不断强化。
与零售业态高度发达、电子商务角逐趋于白热化的一二线城市相比,三四线及以下的中小城市、县级小城镇、农村区域显然是决定将来零售规模和体量的重点。
阿里研究院公布的《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2016)》显示,到2016年底,全国淘宝村突破1000个、淘宝镇突破100个。
农村淘宝通过搭建县村两级服务互联网,充分发挥电商优势,突破物流和信息流的瓶颈,达成网货下乡和农商品进城的双向流通功能。
三四线城市因为消费终端相对分散,存在物流范围覆盖不全的问题,近年来电子商务巨头都通过不一样的方法达成途径下沉,健全最后一公里的物流互联网布。
苏宁是国内最早完成途径下沉的企业之一。
过去几年苏宁深耕农村市场,通过铺设易购直营店,保证在县镇级区域的产品和服务水平和城市统一。
苏宁服务站和苏宁小店等于线下互联网中的毛细血管,相比于纯电子商务,苏宁的优势在于缩短末端配送半径、提高最后一公里配送效率。
截至2017年中报,苏宁易购服务站直营店2079家,授权网点833家。
易购直营店是苏宁在县域自建开设的新业态,提供购物、金融、招商、便民、售后五大功能。
易购直营店也成为苏宁向城市引入农村特产、向农村下沉优质产品、提高农村互联网应用能力、完善网上购物服务的支撑。
京东方面,其集团副总裁冯轶此前在2017年合伙人大会上宣布将从技术驱动、品类管理、推广开放、地区下沉四个方面深入布局。
京东超市的地区下沉业务将在今年全方位启动,即在全国七大区成立地区采销部,加大地区招商、运营、推广,以保障目的的顺利完成。
IP文创内容与零售产业的融合从现在落地的智慧零售模式来看,一同点是以消费体验为核心,运用数字化、技术化、自动化思维,打通线上线下,将零售业态延伸至物流、文娱、餐饮等多元业态和范围围绕智慧零售流量拓展的逻辑。
非常同意新消费内参的看法,假如说过去的内容产业是以一种纯精神商品形态出现,作为一种单独售卖体,虽然尝试过通过各种衍生商品进行增值扩展方法去创造收入,但纯粹的线上消费已经非常难单一放大内容的价值,将来的内容也会寻求与实体产业的融合,从而让精神消费通过实物空间与用户形成强力互动,创造出全新的用户感受。
而线下实体产业,也在不断探寻着新的流量通道,线上内容的IP自然比较容易成为线下实体空间去主动拥抱的灵魂伴侣,一个缺流量,一个缺品牌的落地,文创空间结合的密度将会愈加快,文创商品的精神消费将会持续拥抱线下实体产业。
在这方面,苏宁的做法已经走在了行业前列。
苏宁虽没阿里大文娱的说法,但苏宁文创其实等同于这一定义。
可以看出,苏宁正探索苏宁影院+VR体验店+苏宁小店+U趣+体育旗舰店新业态,让文娱特别体育来结合智慧零售。
苏宁愿以依据用户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品类差异化配置,引入文创、智慧智能产品,作为流量的新入口。
譬如苏宁2015年末提出将开设200家苏宁影院,2016年4月在HTC VR生态大会上提出将在300家店铺开设文创VR体验专区,同时苏宁已在很多店铺中上线新奇特商品专区U趣店。
同年,苏宁以2.7亿欧元控股国际米兰,并将在2017年开出第一家亚洲体育旗舰店。
不能否认,很多零售的新物种其实还在孕育中。
虽然诸如无人店等这类新物种,都还没迹象显示肯定可以规模化。
但大家又得承认,马上过去的2017年网络圈大体只有共享经济和智慧零售这两个顶级热门。
将来2到3年肯定是是零售产业新角逐格局加速形成的阶段,巨头之间的纵横捭阖会愈加多。